比例悬殊的 AB 胶(如 A 胶:B 胶 = 10:1 及以上);
高粘度胶液(如橡胶基胶粘剂、环氧树脂、硅胶改性环氧树脂、PU 胶等);
内含易起泡成分的胶液(机械搅拌可通过可控转速减少气泡残留);
对混合均匀度要求高且胶量波动大的生产场景。
混合效率高:机械旋转搅拌可快速打破胶液粘性阻力,混合均匀度优于静态混合管(针对高粘度胶液);
复用性强:清洗便捷性高,单支混合管经清洗后可长期循环使用,大幅降低耗材成本;
降本提效:减少人工混合环节的干预,降低胶液浪费率(避免人工混合不均导致的废品),提升生产效率;
兼容性广:通过转接头可适配不同规格针头,覆盖从微小胶量(如电子元件点胶)到常规胶量的灌胶需求。
电子产品生产(如 PCB 板灌胶、芯片封装);
电器制造(如继电器、传感器密封);
汽车制造(如汽车电子元件灌胶、线束固定);
土木建筑(如结构胶灌注)、礼品装饰(如树脂工艺品成型)等。
分流作用:胶液流经 n 个扭旋叶片时,会被叶片切割 n 次 —— 每经过一个叶片,胶液被分割为 2 部分,沿叶片两侧流动;
径向混合:胶液在沿管壁向前流动的同时,会绕管中心轴旋转,且因叶片扭旋方向变化,胶液会产生 “自旋转”(旋转方向与叶片扭旋方向相反),这种自旋转迫使胶液沿半径方向向管壁移动,打破分层;同时,相邻叶片 90° 的夹角会让胶液 “翻动”,进一步强化混合均匀度。
多层切割:胶液流入混合单元时,a 个波纹片会将胶液分割为 a+1 层;流经下一个单元时,波纹片与前一单元错开 90°,胶液再次被切割 —— 若流经 n 个单元,胶液最终会被分割为(a+1)ⁿ份(a、n 较大时,分割份数极多,可形成微小液滴);
小池融合:波纹片重叠处的沟槽交叉形成 “混合小池”,胶液在小池内初步融合后,分散为两股沿沟槽流入下一个小池,与另一股胶液二次融合;同时,相邻单元波纹片 90° 的平面交叉,使胶液形成 “空间三维流动”,彻底打破分层,实现高精度分散混合。
比例接近的 AB 胶(如 A 胶:B 胶 = 1:1 至 5:1);
低至中粘度胶液(如 UV 胶、低粘度环氧树脂、水性胶粘剂等);
无气泡敏感需求的胶液(流体自流动过程中不易产生额外气泡);
连续灌胶且胶量稳定的生产场景(无需频繁启停混合组件)。
结构简单可靠:无机械可动部件,故障率低,维护成本远低于动态混合管;
混合精度稳定:依赖流体动能混合,混合效果不受转速波动影响,适合连续化生产;
成本门槛低:单支耗材价格低于动态混合管(部分一次性型号无需清洗,直接更换);
兼容性广:衍生型号多(如 SMX 型、SMXL 型、BKM 型),可适配不同流量、粘度的低中粘度胶液。
灌胶机机电设备(如消费电子常规灌胶);
化工行业(如涂料、油墨的双组份混合);
制药行业(如药液的精准混合);
食品行业(如酱料、添加剂的均匀调配);
环保行业(如污水处理中的药剂混合)。
对比维度 | 动态混合管 | 静态混合管 |
---|---|---|
混合动力来源 | 机械驱动(叶片高速旋转) | 流体自身动能(无机械部件) |
核心混合原理 | 主动剪切、搅拌强制混合 | 被动切割、分流 + 流体自旋转 / 三维流动 |
适用 AB 胶比例 | 比例悬殊(如 10:1 及以上) | 比例接近(如 1:1 至 5:1) |
适用胶液粘度 | 中高粘度(如橡胶基胶、高粘环氧树脂) | 低中粘度(如 UV 胶、低粘环氧树脂) |
清洗与复用性 | 可清洗,长期循环使用 | 部分可清洗,一次性型号需直接更换 |
核心成本构成 | 初期设备成本高,长期耗材成本低 | 初期设备成本低,一次性型号耗材成本高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