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动态
全自动灌胶机中动态混合管和静态混合管的核心区别解析
来源: | 作者:艾邦智能 | 发布时间 :2025-10-11 | 25 次浏览: | 分享到:
动态混合管与静态混合管是双组份灌胶机的核心混合配件,二者在混合原理和应用场景上存在显著差异。动态管通过机械旋转强制混合,适用于比例悬殊(10:1以上)、高粘度胶液(如环氧树脂)及易起泡胶液,具有高效混合、可重复使用的优势,但设备成本较高。静态管则依靠流体动能被动混合,更适合比例接近(1:1-5:1)、低中粘度胶液(如UV胶),具有结构简单、维护成本低的特点,但多为一次性使用。选择时需综合考量胶液特性、生产需求和成本因素,动态管适合高精度混合场景,静态管则更适用于连续稳定的常规生产。
动态混合管与静态混合管是全自动灌胶机实现 AB 胶均匀混合的核心配件,二者均服务于双组份胶粘剂的混合需求,但因混合动力来源、内部结构设计的差异,适用于不同特性的胶液场景。本文将从定义、原理、适用范围等维度,系统梳理两者的核心区别与应用逻辑。

一、动态混合管:依赖机械旋转的高效混合解决方案

1. 核心定义与结构

动态混合管是适配全自动混合定量滴胶系统的主动式混合配件,其核心结构包含可高速旋转的搅拌叶片、叶片驱动组件,以及可兼容不同规格针头 / 针咀的转接头。与静态混合管的核心差异在于:管内螺旋叶片可实现 “快速转动 - 瞬间停止” 的动态控制,通过机械力强制打破胶液分层,实现高效混合。

2. 工作原理

动态混合管的混合逻辑基于 “主动搅拌”:当 AB 双组份胶液进入混合管后,驱动组件带动内部叶片高速旋转,叶片通过剪切、搅拌作用将两种胶液强制打散并充分融合;同时,叶片的 “瞬间停止” 功能可避免胶液因惯性持续流动导致的混合不均,配合转接头适配的微小针头,还能实现精准的 “小胶量出胶 + 均匀混合” 双重效果。

3. 适用场景

动态混合管的设计特性使其尤其适配胶液特性差异大的场景,具体包括:
  • 比例悬殊的 AB 胶(如 A 胶:B 胶 = 10:1 及以上);

  • 高粘度胶液(如橡胶基胶粘剂、环氧树脂、硅胶改性环氧树脂、PU 胶等);

  • 内含易起泡成分的胶液(机械搅拌可通过可控转速减少气泡残留);

  • 对混合均匀度要求高且胶量波动大的生产场景。

4. 核心优势

  • 混合效率高:机械旋转搅拌可快速打破胶液粘性阻力,混合均匀度优于静态混合管(针对高粘度胶液);

  • 复用性强:清洗便捷性高,单支混合管经清洗后可长期循环使用,大幅降低耗材成本;

  • 降本提效:减少人工混合环节的干预,降低胶液浪费率(避免人工混合不均导致的废品),提升生产效率;

  • 兼容性广:通过转接头可适配不同规格针头,覆盖从微小胶量(如电子元件点胶)到常规胶量的灌胶需求。

5. 典型应用领域

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对胶液混合精度要求高的行业,包括:
  • 电子产品生产(如 PCB 板灌胶、芯片封装);

  • 电器制造(如继电器、传感器密封);

  • 汽车制造(如汽车电子元件灌胶、线束固定);

  • 土木建筑(如结构胶灌注)、礼品装饰(如树脂工艺品成型)等。

二、静态混合管:依赖流体动能的被动式混合配件

1. 核心定义与发展背景

静态混合管(又称 “静态混合器”)是 1960 年代末期由荷兰研发的被动式混合元件,其核心特点是无机械可动部件,仅依靠内部特殊结构的混合单元,借助胶液自身的流动动能实现混合。自问世以来,静态混合管已衍生出 60 余种型号,广泛应用于灌胶机、化工、制药、食品等领域,成为低粘度胶液混合的主流选择。

2. 核心类型与工作原理

静态混合管的混合逻辑基于 “被动切割 + 流体自混合”,不同型号的混合单元设计决定了其混合效率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SK 型SV 型

(1)SK 型静态混合管:螺旋叶片驱动的径向混合

SK 型混合管内部由交错排列的扭旋叶片(相邻叶片扭旋方向相反,夹角 90°)组成,混合过程分为 “分流” 与 “径向混合” 两步:
  • 分流作用:胶液流经 n 个扭旋叶片时,会被叶片切割 n 次 —— 每经过一个叶片,胶液被分割为 2 部分,沿叶片两侧流动;

  • 径向混合:胶液在沿管壁向前流动的同时,会绕管中心轴旋转,且因叶片扭旋方向变化,胶液会产生 “自旋转”(旋转方向与叶片扭旋方向相反),这种自旋转迫使胶液沿半径方向向管壁移动,打破分层;同时,相邻叶片 90° 的夹角会让胶液 “翻动”,进一步强化混合均匀度。

最终,SK 型混合管呈现近似 “平均活塞流” 的流动特征,避免胶液滞留导致的混合不均。

(2)SV 型静态混合管:波纹片驱动的分散混合

SV 型混合管的混合单元由平面斜角 45° 的波纹片交错重叠组成,混合核心是 “多层切割 + 小池融合”:
  • 多层切割:胶液流入混合单元时,a 个波纹片会将胶液分割为 a+1 层;流经下一个单元时,波纹片与前一单元错开 90°,胶液再次被切割 —— 若流经 n 个单元,胶液最终会被分割为(a+1)ⁿ份(a、n 较大时,分割份数极多,可形成微小液滴);

  • 小池融合:波纹片重叠处的沟槽交叉形成 “混合小池”,胶液在小池内初步融合后,分散为两股沿沟槽流入下一个小池,与另一股胶液二次融合;同时,相邻单元波纹片 90° 的平面交叉,使胶液形成 “空间三维流动”,彻底打破分层,实现高精度分散混合。

3. 适用场景

静态混合管的被动式混合逻辑使其更适配胶液特性差异小的场景,具体包括:
  • 比例接近的 AB 胶(如 A 胶:B 胶 = 1:1 至 5:1);

  • 低至中粘度胶液(如 UV 胶、低粘度环氧树脂、水性胶粘剂等);

  • 无气泡敏感需求的胶液(流体自流动过程中不易产生额外气泡);

  • 连续灌胶且胶量稳定的生产场景(无需频繁启停混合组件)。

4. 核心优势

  • 结构简单可靠:无机械可动部件,故障率低,维护成本远低于动态混合管;

  • 混合精度稳定:依赖流体动能混合,混合效果不受转速波动影响,适合连续化生产;

  • 成本门槛低:单支耗材价格低于动态混合管(部分一次性型号无需清洗,直接更换);

  • 兼容性广:衍生型号多(如 SMX 型、SMXL 型、BKM 型),可适配不同流量、粘度的低中粘度胶液。

5. 典型应用领域

除灌胶机领域外,静态混合管还广泛应用于多行业的流体混合场景:
  • 灌胶机机电设备(如消费电子常规灌胶);

  • 化工行业(如涂料、油墨的双组份混合);

  • 制药行业(如药液的精准混合);

  • 食品行业(如酱料、添加剂的均匀调配);

  • 环保行业(如污水处理中的药剂混合)。

三、动态混合管与静态混合管核心区别对比

为更直观区分两者差异,下表从 6 个核心维度进行对比:
对比维度动态混合管静态混合管
混合动力来源机械驱动(叶片高速旋转)流体自身动能(无机械部件)
核心混合原理主动剪切、搅拌强制混合被动切割、分流 + 流体自旋转 / 三维流动
适用 AB 胶比例比例悬殊(如 10:1 及以上)比例接近(如 1:1 至 5:1)
适用胶液粘度中高粘度(如橡胶基胶、高粘环氧树脂)低中粘度(如 UV 胶、低粘环氧树脂)
清洗与复用性可清洗,长期循环使用部分可清洗,一次性型号需直接更换
核心成本构成初期设备成本高,长期耗材成本低初期设备成本低,一次性型号耗材成本高

四、结语

动态混合管与静态混合管并非 “优劣替代” 关系,而是针对不同胶液特性的 “精准适配” 方案:动态混合管以机械力解决 “差异大胶液” 的混合难题,静态混合管以被动结构实现 “特性相近胶液” 的稳定混合。在实际生产中,需根据 AB 胶的比例、粘度、气泡敏感性及生产节奏,选择更适配的混合管类型,才能兼顾混合精度与生产成本,最大化全自动灌胶机的生产效率。


 联系方式:
业务销售:13509650793 (罗先生)
技术支持:
售后服务:
电 话:0755-29446135
传 真:0755-89472112
邮 箱:
fa1350@163.com